“识破”这个骗局。所有被试都表现出显著不安。但是——这是个重要发现——统计结果显示,那些持有强烈种族歧视态度被试,与那些种族歧视程度较低被试相比,经受更为显著挫败感。这是通过在实验过程中隐藏观察者对被试观察,以及实验人员随后对被试访谈中发现——实验人员会在最后向被试解释这个实验目与过程。10
这个发现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解释。例如,偏见程度较高人可能在任何时候都更容易产生挫败感;甚至可能饱受体质上困扰。或者,持有高度偏见人可能对地位有着强烈需求,并且渴求周围人认可;当情况不尽人意,无法满足以上需求时,持有高度偏见人也会经受巨大痛苦。他们对地位强烈渴求成为他们目前挫败感和高度偏见基础。可能是某种内在控制因素导致偏见态度差异。持有高度偏见人缺乏持有宽容态度人所拥有种“哲学”态度。就们当前而言,们无须判别哪种解释才是最合理。们现有依据已经足以证明,持有偏见个体相较于持有宽容态度个体,更容易感受到挫败感。
对挫败感反应
们现在要讨论是整个偏见问题核心。方面,压倒性证据表明,挫败感会通过错置侵略性表现为对外群体敌意。另方面,们不应该过分看重此过程在偏见中所起到作用。些狂热分子所说,“挫败感总会导致某种形式侵略”,并不定是事实。因为并非所有人(所有人都会遭受挫败感)都具有侵略性与高度偏见。
们在应对挫败感时,般性反应并非侵略,而是种直截当方式——尝试克服困难。11诚然,婴儿应对挫败感方式往往是表达愤怒。但是个孩子,乃至他长大成人之后,都能够习得对挫败感定容忍度,并用毅力、规划和智慧解决方式来替代最初倾向于使用愤怒方式。
林德赛实验为们提供个线索,即持有偏见人往往也具备较低挫败感容忍度,因此,在遭受挫败感时,往往会采取婴儿般愤怒发泄及错置方式作为应对。
除对挫败感容忍度这个可变因素,以及面对挫败感时不同策略——是采取侵略性应对方式(愤怒)还是迂回应对方式(克服),个体之间还存在另种更进步区别。很多时候,们会感到被激怒,或产生侵略性冲动,然而,们是如何引导这些感受呢?基于第9章和第20章讨论,们可能会认为,些遭受挫败感人倾向于为此自责,那这些人就是内罚型(intropunitive)。而有些人对生活中挫败感采取种分离哲学态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