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朱元璋为防止忠臣被误伤,特意把公文要求写在《大明律》里:“陈言事理并要直言简易,每事各开前件,不许虚饰繁文。”
在国家级政策文件上使用大白话,也算朱元璋身体力行做个表率。
回过头来继续看朱元璋这份圣旨,抛开文风不说,它内容相当务实。里面没任何虚头巴脑废话,条分缕析,每句都是干货,把户帖制核心思想表述得很清楚。
那,户帖制到底是干什?怎运作?咱们不妨把整个执行流程走上遍,就明白。
图四·3“户帖制”执行流程示意图
驯,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而朱元璋这份“户帖谕”,却是篇原汁原味“口谕”。
圣旨是这说: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也,止(只)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这大军如今不出征,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便是好百姓,比不着,便拿来做(作)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们)自躲避,依律要罪过,拿来做(作)军。钦此。
真不愧是平民出身皇帝,圣旨写得近乎纯大白话,读起来特别寒碜。
这个文风,其实不是朱元璋首创,乃是脱胎于元代。元代皇帝都是蒙古人,发布命令多用蒙语,会有专门译员逐字逐句直翻成汉文,再交给文学之士进行文言修饰。有时候事起仓促,省略最后道程序,便形成种特别生硬口语话文牍——硬译公文。比如泰定帝即位时候,诏书就是这种风格:“()从着众人心,九月初四日,于成吉思皇帝大斡耳朵里,大位次里坐也。交众百姓每心安上头,赦书行有。”
第步,当
有兴趣人可以看看《正统临戎录》,里面用硬译体记录大量蒙古人对话,特别有趣。
说回正题。
朱元璋为啥要用这奇怪白话文?不是因为朝中无人,而是因为他受够那些文绉绉套话空话。
有位刑部主事茹太素给朱元璋上奏疏,前后万七千字。朱元璋让人念,直念到六千多字,还没进入正题。朱元璋大怒,把茹太素叫过来痛骂顿。这位皇帝态度倒真认真,骂完大臣,晚上叫人接着念,念到万六千五百字,才听见干货。
茹太素用最后五百字说五件事,件件见解都很精到。朱元璋感慨说:“今朕厌听繁文而驳问忠臣,是朕之过。有臣如此,可谓之忠矣。呜呼!为臣之不易,至斯而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