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传曰:“爱利及民,故曰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在《南山有台》诗中反复出现,只在称颂赞美君子,可以不必理会,本题关键在于“民之父母”四字。只要扣定“君子”如何施政才能当得“民之父母”,就不怕文章不切题。
可是为民父母……是要写“爱利及民”?“保其所爱”?还是该以《四书》中所说“民所好好之,民所恶恶之”为准?
文中需包容这些意思,却又要立意更高层,还要扣住《南山有台》全篇。那君子不只要作百姓父母,还要作邦家之基,不能味从仁恕、保育百姓方面写,而要以朝中君子角度,从更高位置看待百姓。
崔燮思虑再三,提笔写下“为民父母者,惟不以民视民而已”。题前段先写以民心为己心,如父母掬育子女般不计自身利益,爱民之爱而利民之利。而起比先重申保育百姓,令治下生民安居乐业之意,再由此引申出欲令百姓安居,则须君子“在朝美政,
欲安天下,重在贤君明主,君臣相得。大贤心怀天下,必先得君王之用,圣道才能济之百姓。若有才德而不能立于朝中,纵使有亚圣之贤,也无力泽被苍生。
他在草稿上整整齐齐地写下“大贤图安天下,其所望于王者大矣”!
破题之后,承题、起讲便紧扣破题中“天下安”三字,从百姓安危引申到“孟子去齐”这节中孟子对齐王期待。
“齐王天资朴实,好勇、好货、好色,好世俗之乐”,本没有安天下资质,然而孟子为生民计,仍愿留在齐国,节制齐王之欲而长其仁乐之心。
若齐王不用孟子,只是庸碌之君;若孟子不得见用,遗贤乡野,亦不能泽被百姓。唯有使齐王用贤,君臣相得,以王道治齐,才能使天下人才皆欲入齐,天下百姓皆乐为齐人,以齐国之泽施被天下,弥平各国攻伐,bao戾之心,终成“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治世。
所以孟子不为齐王所用,而后停留三日不去,又岂是为自己身权势?而是身负齐国与天下百姓重责,不得不放下自己胸中浩然之气,冀望君王启用。
因为考场上精力极其集中,大脑在压力下倍加活跃,他那中二比又得两句精当对句。于是他又把那两句添入原中二股对句之后,融成两个更长比偶句,上下审读几遍,觉得添之后辞气更畅达、衔接更浑融,这才连题带文誊抄到考卷上。
篇四书文不过三百字,又是写过熟题而非新题,虽说中间略有添减,又反复查错别字、避讳、空格,最终誊抄完成,也只花个多小时。
此时许多学生连草稿还没打出几句,崔燮左右看眼,安心地啜口茶,低头继续做题。
第二题是“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