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和衷离京五年,朝回来,就劝说天子下诏求外邦俊秀人物、学问书籍,顿时在京中掀起场热议——
中国这多才俊,进士取中都不定能排上官,新进士只有三分之在京候选,剩下三分之二都得回乡依亲,要外国人来做什?理学才是正宗学问,天子每日听理学大师讲课就够,何必求诸异域书籍?
无奈天子下诏时是用内帑悬赏,户部、都察院都不出来反对,下头这些小官、书生们议论更没用。但也有那几名新入朝进士格外幸运,能有机会亲眼见着、亲自劝说上这道奏疏,令天子舍国内才士典籍而求诸外国人。
诏旨下不过十天,李梦阳、边贡、王九思三人便都收到翰林侍讲崔燮帖子,与王守仁共赴崔府之约。
这几位都是意气风发年轻进士。边贡最年幼,才二十二;王守仁与李梦阳差不多,正是二十六七岁;年纪最大则是王九思,已是而立之年。明朝男子在年轻时多不蓄须,到三十岁之后才蓄起,这几个人中除王九思留短短髭须,还都是不显年纪白面书生。
书籍?你那所谓异域良种,真个不是托名良种,实则要人弄来俵物、倭刀、金银矿藏?”
真不是。他那时候没想起这多来,还是李老师想得周到。
崔燮也不敢夸老师,怕把老师夸急,老老实实地把自己这些天看资料讲讲。有佛都进中国带来天竺历法,有元朝所用色目人带来诸般算法,有自汉以来担任中国官职诸夷人名单,有异域进口食物。
数学知识李老师还不大上心,但崔燮把西瓜、黄瓜、茄子、扁豆、芋艿、萝卜、蒜、菠棱菜这些他爱吃东西往纸上列,他顿时就明白崔燮想引进外国良种用意。
这多好吃都是从异域引种来,想来诸国还有更多粮食蔬果,甚至有产量极高,可以度荒救时之物。若能寻得良种,在百姓中推行开来……也不是坏事。
如此年少俊秀,才气卓绝,自然也就有足够本钱傲视群侪
崔燮诚恳地说:“弟子这法子既不需造船出海,更不涉开海禁大事,既于国有利无害,弟子就要上疏。”
他边写着灭蝗疏,边写着请诏才、求书、寻良种奏章。因上回御前奏对,让他知道弘治天子爱看干货、看图片,他就没刻意删掉数据,就是要留着这些明晃晃优势让人看清。
李学士在阁中看见弟子奏章,便拿出来给徐刘二学士看看,说道:“这也是有心为国文章,两位学士仔细看看。”
两位学士认真读遍,见其中并无违大明祖制、浪费国库内帑之言,只有片穷究天理、救护百姓之心,也都放下心来,提笔批蓝。
内阁没再阻拦,天子便依着本心照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