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如此来,你全部性情就会表现在书法里。禅修之道也是如此。
将声音变成文字
出版这本书构想源自铃木禅师人室弟子——玛丽安•德比(MarianDerby),她是洛斯拉图斯(LosAltos)禅修团负责人。铃木禅师固定或两个星期参加该团坐禅次。禅师坐禅后会讲讲话,为学员们加油打气,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玛丽安就把这些对话录下来。
不久之后,她就意识到这些对话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值得整理成书,也可借此为禅师非凡精神和教诲留下个弥足珍贵记录。于是,玛丽安花几年时间,把录音带内容整理出来,也就成为本书第份初稿。
接着,负责加工这份初稿人是铃木禅师另位入室弟子——楚蒂•狄克逊(TrudyDixon)。她编辑经验很丰富,直以来都负责禅修中心刊物《风铃》(WindBell)编辑。她要把初稿整理和组织成为可以出版形式。但要编这样本书并不容易,们在这里把这些“不容易”理由说明,有助于读者对这本书能有更好理解。
铃木禅师谈佛法时,采取是最困难但也最有说服力方式——从人们日常生活情境切入。他还试图以些极简单语句(例如“喝茶去吧!”)来传达佛教整个精神。因此,编辑必须十分警觉,才不会为求文字清晰或文法通顺而删掉这些别具深意语句。
另外,如果不是对禅师很熟悉或是曾与他共事过人,也很容易误删掉些可以表现禅师人格、精力或意志背景性说明。再来还有重复部分、些看似晦涩语句以及所引用诗句,编辑不小心,就会把这些能加深读者印象成分给删掉。事实上,读者若能仔细阅读那些看似晦涩或多余语句,反而会发现它们其实充满启发性。
语言转换充满挑战
让编辑在整理稿件工作上更为困难是,英语基本假设完全是二元性,不像日语历经几百年,而发展出套可以表现佛教非二元性观念语汇。铃木禅师讲话时候,时而使用日文思考方式,时而使用英文思考方式,两种文化语汇交替运用,随心所欲。在他禅语之中,这两种语言带着诗意和哲学气息而融合在起。然而在转写过程中,停顿、节奏和语气强调,这种种可带给他话语更深意涵和整合性语言手段,却都很容易流失。为此,楚蒂花好几个月时间去跟禅师讨论,以求尽可能保留些原来用字和味道,与此同时又兼顾到英文书稿可读性。
楚蒂依重点不同而把本书划分为三部分:“身与心修行”、“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