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自然没有错,他是实际上宰相,有代表群臣去领旨权利。但话说回来,李中书也未必就是错。
因为内阁群龙无首而设分票中书顾名思义,不仅仅是分奏章中书舍人。这个官位不但有分发章疏职责,太后天子谕旨到内阁时,也该由他接旨后分发办理。这种权责划分,正是秉承太祖皇帝提出“以小制大”、“上下相抑”光荣传统,通过互相牵扯确保朱家江山不会落于权臣之手(事实上也做到……)。
故而自从李中书全面掌管相关事务、声势急剧膨胀以来,太后有谕旨交给内阁办理时,直由他先行领旨,再交与大学士。不过钱太后执政风格比较清静,主要以批答呈进奏折为主,主动下诏办事时候不多。
之前名义上可以掌管内阁事务首辅不在阁,自然没人和李中书抢,到今日李佑还是习惯性地去领旨。再说他方才直在陛前奏事,尚未回到班列中,顺便领旨
不合时宜声音再次冒出来:“臣以为不妥!天子大婚,既乃国事也是家事,如今宫中事有归德千岁掌理,岂可避其而议?列为勋戚与国同休,岂可不与闻?不如今日暂缓,改日由内阁部院会同归德千岁、国戚勋贵同商讨,而后奏报圣母才是妥当!以免仓皇,也可广传喜讯,普天同庆!”
众人顺声音望去,这不是李佑又是谁?真是令人销魂建议啊,急急忙忙奏请天子大婚是他,此时提出要缓议也是他……正说反说都是他有理。
但也不得不承认,如今武英殿里,只有李中书有资格说句“该缓议”。
别人如此说怕是要被扣上别有用心、轻忽国本之类大帽子,但李大人可是冒着被秋后算账巨大风险,忠心为国首议大婚之人,自然不存在这种问题,再提出缓议反而是思虑周密、慎重行事,不急于邀功。
“准奏。”珠帘之后传出圣谕道,这次太后更加干脆利落,估计也是知道今天在这个问题上没什可说,李佑处处占理,早些结早些完事。
没有明确指向旨意,般都是由内阁领旨,在重大事务上,宫中旨意通过内阁草诏才能算被外朝广泛认可合法诏书。有此规矩,所以身为内阁首辅张若愚只得再次移动老迈之躯,上前恭声道:“臣领旨。”
但不知为何,他感到耳中出现幻听,“臣领旨”三个字声音似乎有重复。心里不由得叹道,自己已经老到如此地步吗?
旁边似乎有人在注视,张首辅侧过头,却发现那个令人可恨孙子辈黄口小儿十分窘迫地望着自己。
时光倒退片刻,武英殿里发生件令人瞠目结舌事情。殿中诸卿目睹着李中书与张首辅各在边几乎同时上前,几乎同时对太后说臣领旨……
谁错?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