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知恩奏对道:“本朝治政有六部,皆为九卿堂官,所以内阁最大功用不在于治政,而是调和。除三鼎甲之外,每科翰林院录取庶吉士多则二十,少则十来个,都是储相之选。必是满朝瞩目,内外交加之下可谓压力重重。”
“能在这中压力中杀出来,才是真宰相,杀不出来,如同李登高今日这般被打击到不堪造就,那就只是废品。祖宗便是以这般裁汰方法,选出合用人物啊。”
景和天子很有心得地点点头,又道:“今日观李佑此人,真乃卓尔不群也。”
段知恩笑道:“本职连知府都不到地方官,却拿着朝廷大事侃侃而论,其心可知哪。”
“无非是想升迁高位而已。”景和天子不以为意道。
意罢,不然如此重要情况岂能不说?
不过到底是个什差遣?因为可能与自家前途有关,李大人心里好奇像是猫抓般。
从千岁殿下问他愿往京城还是留在扬州来看,此差遣多半是在京城。又从“不见得好做”这句话看,此差遣是项很棘手事情。
在京城很棘手事情……李佑到此分析不下去,因为他没有足够消息,他并不知道京城现在状况,所以也就无从得知有什棘手事务。
天子大约要在扬州驻跸四天,要寻空再找千岁殿下去问问详情,即便问出来,大概也只能听天由命罢。在京师设立个正五品科道官相当瞩目,李佑知道自己争是争不来,只能看别人给不给他这个机会。
有个小内监手持文书,向天子奏道:“皇爷,京城来报!”
景和天子接过文书,看后向段知恩道:
归德长公主和李大人在亲切闲聊时,在行宫主殿中,景和天子也正脸倦容地与大伴段知恩闲谈。
主要话题便是今日御舟上种种。段公公怕天子看不清其中门道,所以主动前来讲解。
“李佑总体想法,是集中全力,攻其点不及其余,这被攻点,就是李编修。大概因为在随驾大臣中,只有李登高宦海经验浅薄,不像其他人老于世故。实际上,他确实也被李佑三番两次地抓住把柄,自讨其辱也不能全怪李佑。”
“李佑手法约摸有三段,先是虚张声势,震住别人不敢轻易说话。随即又有预谋步步转移,说上几句便换个话头,绝对不留给别人思索驳斥时间,做到始终将话头把持在自己手里。最后搬出为师长争鸣大义完美收尾。”
天子没顺着段公公思路想,却提出问题道:“李佑为非翰林不入内阁而不服气,令记起唐代却是非历州县不拟台省,为何朝不效仿之?祖宗定下非翰林不入内阁,导致翰林院清望无以复加,只在词林辗转便可之上青云,是不是太过?没有亲民经验,宰相又何以治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