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些母亲会跟孩子说:“要不是你,早就离婚。”
这是“都是你错”种形式,而孩子呢,会自然就认同妈妈说法,他会想,都是因为,
她想想,叹口气说:“也许真不能。可是你这说,特别难过。原来还可以想,是自己做得不好,他们关系才会不好。可是很不想承认,这重要事,居然什都做不。相比之下,倒是宁愿觉得,他们关系不好,只是因为没做好。”
她是个特别聪明女士,她说出“都是错”产生根源。
为什们要把明明不是们自己责任,扛到自己肩上呢?原因就在于,们宁可忍受这样内疚和自责,也不想承认,在段这重要关系中,们居然是无能为力。
相比于内疚和自责,这种无力感更让人难以忍受。
你还记得们前面所讲“三角化”吗?“都是错”经常是被三角化人会产生典型心理。
直觉得对不起父母。
原因是,在她很小时候,爸爸很想要个男孩,妈妈不是很想要。于是就来问她意见。她恶狠狠地说:“如果你们生个弟弟,就掐死他”。
于是妈妈就听她话,没有要弟弟。后来,父母关系直都不太好,她觉得跟她这个决定有关。
问她:“你那时候多大啊?”
她说:“四岁多吧。”
他们没有办法解决别人矛盾,就把别人矛盾,变成自己问题,来告诉自己,是有办法,只是没做好而已。
两种镜像思维比较
说到这里,想来比较下“都是你错”和“都是错”这两种很有意思镜像思维。
“都是你错”,它攻击是向外,指向别人,所产生情绪是愤怒。而“都是错”,它攻击是向内,指向自己,所产生情绪是内疚、自责和抑郁。
有时候,这样组合是成对出现。
说:“觉得,与其说是你妈妈听你话,不如说是你帮你妈妈说出她想说话。你知道,个和谐家庭里,这重要事情,是不会让个四岁多孩子来决定。你只是对你妈妈想法比较敏感而已。”
她想想说:“也许是吧。可仍然觉得是做得不够好,是错。要不是初中时候就到外地去上学,也许他们关系不会那差。他们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吵架。”
说:“那也不是很理解。如果你在家,也许你跟妈妈关系会好些,你跟爸爸关系也会好些。可是你怎能够改变他们对彼此感觉呢?夫妻关系,不就是他俩之间关系吗?”
她说:“你是说,改变不他们关系吗?”
问她:“你觉得能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