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论古,倾向于批判和否定历史上权力对于直笔压制,也许这可以看作伦理意义上历史学对先前竞争失败者种补偿,以及对滥用权力者种报复。不过,补偿也好,报复也好,道德评判在这里未必有助于揭示历史真相复杂性和丰富性。从这个角度说,如果们不能解掌权者为何、如何实现某些事项遗忘,以及这些事项大致上可能是什内容,那无论进行什样道德批判,都不能使们向历史走得更近些。下面用具体案例,来展示以上有关遗忘思考史学意义,及其在引导们揭示历史丰富性和复杂性方面所可能发挥作用。
二、崔浩国史之狱
中国古代史案之,bao烈血腥,未有逾于北魏崔浩国史之狱者。《魏书·崔浩传》记太武帝太平真君十年(450)“诛(崔)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这大案件,当时宣布罪名是什,史无明文,似乎并没有直接与国史挂钩。《魏书》说“有司按验浩,取祕书郎吏及长历生数百人意状”,把崔浩掌控专业部门人全都抓来逼供,最后“浩伏受赇”,即承认受贿,于是结案,“其祕书郎吏已下尽死”,崔氏及其姻族尽被夷灭,凡与崔浩有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几乎全都牵连进去。如此大案,正式罪名很可能也仅仅是收受贿赂而已,也就是说,崔浩案名义上只是个经济案件,但处罪之重,却明显表明他问题不是“受赇”那简单。然而当时及后来人对此似乎都很明白,所以魏收在《魏书》里多处说明崔浩获罪与国史编纂有直接关系,交代修史细节,明确指出这就是起因修史而造成大案。
正如《魏书》所记高允之言,崔浩“直以犯触,罪不至死”,修史有错误,何至于诛杀如此之重?现代研究者也有人循着这个思路,讨论崔浩之死,史案也许只是个诱发因素,真正造成残酷处理原因当并非国史。那,会是什原因呢?有学者提出可能崔浩得罪太子拓跋晃和其他鲜卑勋贵,得罪之由既可能是因为崔浩排佛立场助成太武灭佛,也可能因为他贯企图复兴士族社会秩序而开罪鲜卑贵族,还可能因为他长期受宠而遭受其他官僚仇嫉,等等。也许们还可以加上个猜测,就是太武帝后期似乎对两类人格外警惕,屡兴大狱,类是那些在术数占卜图谶方面拥有特殊技能人,另类是长期在他身边受宠得势位居要害人,而崔浩恰好两头都占,在某种政治情势下完全可能遭受严厉打击。探寻崔浩案研究者通常都会注意到《魏书·高允传》里些材料,但应该考虑到其中很多说法也许是长寿高允后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