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Real,orWhatJellyfishhavetoTellUsaboutLiterature)]。《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篇文章这样评说:“所有论述都通过不同路径(也并没有多不同)回到同个地方,所以读完整个文集让人感觉像是做场那种无法逃脱梦,每次推开扇门就发现自己还是在原来房间。”
比如,他评论比利时作家让-菲利普·图森,特别推崇《浴室》(TheBathroom)里无所事事男子扔飞镖扎进女友额头,像刺破橄榄样[文章名就叫《刺破橄榄》(StabbingtheOlive)],这就是麦卡锡所谓让空间时间获得意义,bao力事件。重申:小说家有两三个笃信哲学观点撑起自己文艺理论其实并不寒碜,关键是看他如何在小说中让生活穿过这些理念。但无法真正信服是麦卡锡在评论中每每无法按捺住自己想要屠戮“现实主义”冲动。而且他反叛姿态是全套:麦卡锡也完全鄙夷所谓启蒙、人本精神和独立意识。他似乎认为……不是似乎,他确说过,如果过去百年来现代主义、心理分析这些伟大发现所孕育新小说是“文学”(比如,乔伊斯、罗伯-格里耶、克劳德·西蒙),那当代主流英国写作显然不能再用“文学”这个标签:两派想做事情不相干。他还在某个访谈里说过:“自由主义者,自由人文主义者,要对付正是这些人,不管他们立场具体是什……他们那种首先有个‘自’幻觉,以为这种意识可以到处产生情感、获得体验、不断发展,这是所憎恶。”谈起终极意义上“实在”—纳粹大屠杀,麦卡锡断言贝克特笔下那件“不可言说之事”比普里莫·莱维这样写实派所能传递要恐怖、深刻得多;这就让像这样思想落后读者十分尴尬,不知道他说这句话时候几分是玩笑?
麦卡锡自然很喜欢把读者逼进这样位置。但对而言,随之而来真正“恐怖”是再也吃不准《撒丁岛》和《记忆残留》里“本正经胡说八道”比重到底各占多少?万他全是“本正经”呢?那岂不是翻译时笑呵呵表情就成最根本态度问题?比如他说,自己在读书会时候选“lepli”那段,观众都会大笑,但他用意并非讽刺啊,现实确实是这样。有什比觉得个笑话好笑极,但对方执意要说服你他并没有开玩笑更扫兴呢?
4
既然这篇文章已经简洁不成,就索性再把扎迪·史密斯喊回来起多聊两句。她那篇捧麦文章题目叫《小说两条路》(TwoPathsfortheNovel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