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小时候就在农村,当然能分清五谷。隐士是觉得孔子现在不干农活,就算脱离劳动人民。
这位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个在田里除草老汉,子路跟着孔子赶路,孔子坐车走得快,子路步行就落后面,到路口不知道往哪边走,向老汉问路,被老汉嘲讽几句,子路很恭敬,直拱着手站在路边。
老汉看天晚,就带他回家住晚,做米饭,杀只鸡招待,还把自己两个儿子介绍给子路,他们算子路晚辈,都很恭敬。这明显是见过点世面人物,懂上层社会礼节,不像底层农民,见个体面人就哆哆嗦嗦,唯唯诺诺。
要按这些人说法,孔子辈子都白活。六十多岁人当然接受不。但孔子又不敢以富贵自居,瞧不起这些人。这些人道
更近些(这理念也不是他发明,是中原诸侯普遍观念)。他怎想去蛮夷控制下蔡国呢?
也许他在陈国这两年,和楚人也打过点交道,开始觉得“蛮夷”其实也没那可怕,虽然语言、习俗有点不同,但也不是没有人伦规矩。《论语》里记载,孔子曾经想到“九夷”地方去,这个“九”是泛称,意思是各种蛮夷之人。有人劝他:那些人都“陋”,没文化,你怎受得?
孔子回答:只要有这种君子,怎会没文化?11
这很可能是孔子去蔡国期间事情。这段记载没有时间地点,连问孔子人也隐去名字,可能孔门弟子们不太理解老师想法,有些情绪,不愿把这事说得太清楚。
孔子在蔡国新都住两年,似乎没遇到什变故,史书关于他这两年记载很少,特别是没有他和什大人物、贵族打交道事件。孔子曾经说:学生们跟着在陈、蔡那段日子,没人能找到当官门道。12
《论语》和《史记》里,提到他在蔡国受到很多“隐士”嘲弄。蔡国这百多年,夹在大国中间,东摇西摆,整年战乱,百姓颠沛流离,人们对大国政治都烦。而且,淮河这带以前小国多,后来大多被楚国灭掉,很多贵族都沦落成老百姓,他们自然是愤世嫉俗,什都看不惯。
这些隐士都是在路上遇到。他们都是在地里耕作农夫,有两人起拉犁,有在除草。孔子弟子过去问路,这些人听说来客是孔子门生,都爱说几句风凉话——他们早都知道孔子这人。
有说,你家孔子,专门教别人行“道”,还用得着找人问路?
有说,现在这世道,就跟滔滔河水样,谁也改变不走向。你们与其东奔西跑,找肯用你们人,不如躲起来,眼不见为净。13
有说,他孔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称得上夫子!(夫子那时是尊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