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成为“拿锤子人”:“做”经济学方法众多,各有优劣
们已经知道,“做”经济学方法不止个,虽然大部分经济学家都不告诉你。虽然新古典学派在最近几十年是学界主流,但算上新古典学派,经济学至少有九个学派,他们各有优劣。
经济现实非常复杂,单靠种理论没法分析透彻。不同理论基本单位不同(比如,个人vs.阶级),关注不同(宏观经济vs.微观经济),问题不同(比如,在给
事情在完成之前,看起来都是不可能。
——纳尔逊·曼德拉(NelsonMandela),南非前总统
如何“使用”经济学?
写这本书,目是向读者呈现思考经济方式,而不是灌输经济理念。书中涵盖许多主题,但并没有期望读者能够记住全部甚至大部分。但是,这毕竟是本使用手册,因此还是要记住几个要点。
谁获益?经济学是政治争论
经济学是政治争论。它现在不是科学,将来也不会是。经济学没有客观真理:总是夹杂政治判断,还往往涉及道德判断。因此,当们面对个经济主张,你必须问个老问题:“谁获益”(Whobenefits)?拉丁文为“Cuibono”,因古罗马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提出而广为人知。
有时,个经济主张政治意图很容易被识破,因为其背后假设看就有问题,明显偏袒某些群体。“涓滴效应”就是例,这个论点关键假设是:当富人拿国民产出更大,他们就会增加投资。然而,这个假设并没有被证实。
在其他些情况下,个主张偏袒某些群体,可能不是有意。比如,使用“帕累托标准”某个主张可能看起来并没有偏袒任何人,因为这种标准要求,只有让些人状态变好但没人状态变差改变,才能叫社会改进。也就是说,不管个改变造福多少人,只要有个人利益受损,它就不是社会改进。然而,这个标准其实隐秘地偏袒那些从现状中获益更多人,因为它阻止任何有损他们利益改变。
有些措施看似价值中立,背后依然牵涉到政治和道德判断,比如市场范围就是。决定哪些东西可以在市场上买卖,就是跟政治高度相关。旦把某些东西(比如水)划进市场范围,跟其相关各种决策就要采用“元票”制,这样富人就更容易影响结果。反过来,旦某种东西(比如童工)被排除出市场范围,这个东西就不会再受金钱左右。
说经济学是政治争论,并不表示“说什都行”。有时这个理论好些,有时那个好些,这取决于当时形势。但如果有经济学家宣称自己分析“科学”、价值中立,你就千万别信。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