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次证明个观点:最高贵艺术,未必出自巨额投入、官方重视、媒体操作,相反,往往是对恶劣环境直接回答。艺术最佳背景,不是金色,而是黑色。
那就让们
戏剧接轨,因此这里有巨大交融空间和创造空间。日本对传统戏剧保护得好,但把传统僵化。中国也想把传统和创新结合,但是大多是行政意愿和理论意愿,缺少真正大艺术家参与其间。印度,对此还未曾自觉……
大家还是在努力记录。
总之,在这位优雅长者口中,几乎没有时间障碍,也没有空间障碍。他讲得那现代,很多专业资讯,连二十几岁新代同行学人也跟不上。
三
当年黄佐临先生告别萧伯纳回国,踏上炮火连天土地。几经辗转,最后落脚上海。他想来想去,自己能为“国难”所做事,还是戏剧。
那时上海,地位非常特殊。周围已经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但上海开埠以来逐形成英国、法国、美国势力范围——“租界”,日本与这些国家暂时还没有完全翻脸,因此那些地方也就度成“孤岛”。在“孤岛”中,各地从炮火血泊中逃出来艺术家们集合在起,迸发出前所未有社会责任和创作激情。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孤岛”沦陷,不少作品被禁,作者被捕,大家仍在坚持。这中间,黄佐临,就是戏剧界主要代表。
谁能想得到呢?就在国破家亡巨大灾难中,中国迎来戏剧黄金时代。这些戏,有配合抗日,有揭露,bao虐,有批判黑暗,有则着眼于社会改造和精神重建。其中有很大部分,则在艺术形式国际化、民族化上作探索。由于黄佐临在英国接受过精湛训练,每次演出都具有生动情节和鲜明形象,大受观众欢迎。从偶尔接触到零碎资料看,仅仅其中台不算太重要戏《视察专员》,四十天里就演七十七场。其他剧目演出时拥挤,也十分惊人。
请大家想想,这多挤到剧场里来观众,当时正在承受着多危难逃奔之苦。艺术重大使命,就是在寒冷乱世中温暖人心。
艺术要温暖人心,必须聚集真正热能。当时这些演出艺术水准,从老艺术家们记述来看,达到后人难于企及地步。别不说,仅从表演项,黄佐临先生最常用演员石挥,在当时就被誉为“话剧皇帝”。们从些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出,直到今天,确实还没有人能够超越。除石挥外,黄佐临先生手下艺术队伍堪称庞大,开出名字来可以说是浩浩荡荡。
几位很有见识老艺术家在回忆当时看戏感觉时写道:“那些演出,好得不能再好”;“平生剧场所见,其时已叹为观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