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地方*员因地制宜灵活执行。们从科举应试内容、文官制度设置、人事流动特点等方面都可见斑。换言之,中国官僚体制具有容纳和再生产多样性内在机制。
制度实践多样性另渊源来自多样地方性情形自下而上产生压力和制约。而各地不同民情集中体现在民众地方性组织方式上,于是们再次聚焦于家族。在鲁西奇著作中,们也可以捕捉到地方势力参与构建基层社会秩序种种痕迹。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豪族“逐步积累势力,培育乡里基础”,借时事大变之际,“乃得因缘际会,乘时而起”(p.301)。近年来兴起地方史和家族史研究极大地丰富有关基层社会知识,展示皇权与家族互动过程:方面是自上而下推动宗族制度,以维系基层社会秩序;另方面,各个家族借此获得官方合法性,以保护和发展自身利益(刘志伟1997;科大卫2009[2007])。即使在统里甲制度背景下,各个家族也大小不、传统各异,在不同地区组织程度也参差不齐——这些都蕴含区域性差异渊源。
在史学研究中,时有史料零散残缺之难,学者需要借助思想逻辑和概念工具连缀史料缝隙,扩展想象力来提出合理推测(胡宝国2020)。依此精神,下面从“帝国逻辑”理论视角(周雪光2014)来进步审视鲁西奇著作中展现乡里制度,在更为广阔背景中讨论统性与多样性这主题。
“帝国逻辑”理论以委托与代理、正式与非正式、名与实这三对关系来概括和刻画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制度逻辑。这理论起点是,历史上中国国家治理因面临国土广袤、文化区域多样以及中央集权体制等状况,在中央—地方关系中面临更为突出“委托与代理”挑战,即官僚体制内部与中央—地方间不同利益、不同信息分布会带来更为高昂治理成本。在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发展出相应应对机制和制度安排,特别体现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紧张制约动态关系,象征性权力与实质性权力(名与实)在委托人与代理人间不时转化等系列实际运行特点上。们可以从“帝国逻辑”理论视角审视乡里制度,提出些新思考线索。
首先,中国很早就建立郡县制基础上中央集权统体制,这是中国国家建构基本特点。从帝国顶层设计到基层社会乡里制度,其间需要漫长行政链条,都依赖于流动*员代皇帝执政,这体现在驿站马背传递指令和*员足迹所及。流动*员来到地方任职,通常面临语言不通、民情不谙等困境,且大多在位仅两三年时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