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他,图书馆唾沫星子横飞地数完,下巴摆道:“那你就自己在这儿看吧,不打扰你,爱看多久看多久。那杯橘子水是白送,饿想吃东西就得另外掏钱。”说完推门出去,把个人留在屋子里。
屋子重新恢复安静,无数本破败旧书环伺四周,颇有种“乌衣巷内老雕虫”感觉。扭亮台灯,用剪子仔细剪开档案袋封口,从里面哗啦啦倒出几十张彩色照片。这些照片大部分都是十二英寸规格,少数几张七英寸,相纸很厚,摸上去有种麻皮感。
当时彩色照片在国内还很罕见。1949年开国大典时候,当时担任筹备委员会秘书处处长童小鹏从香港拿到卷彩色胶卷,拍下开国大典唯张彩照,然后还要千里迢迢送到香港才能冲洗。而《清明上河图》鉴定是在1951年,居然已经用彩色冲印技术,可见国家重视程度。
这套照片都是在自然光下拍摄,每张右下角都用墨水写着个号码。排排顺序,编号为1照片是《清明上河图》画卷平铺全景;下面十几张是俯拍画卷分段特写,细节清晰,笔触纤毫毕现,还附把尺子。这些照片联在起,恰好就是幅完整《清明上河图》。再往下,则是各种角度特写,就连题跋、隔水、天头、地头这些画面以外东西都没遗漏,甚至还有几张是举起原图,让阳光透射过来,以便看清其中绢层纹理。
拍摄者对书画显然很内行,镜头涵盖到方方面面。看完这整套照片,对《清明上河图》真本情况基本就可以然于胸。这幅画在照片里保持着原始状态,绢色发灰,上头残缺、漏洞之处不少,还有些污渍,可见在东北没少受苦。
可惜不是红字门出身,对书画解有限。大部分照片对来说,除赞声足够清楚以外,也说不出其他什门道。好在不是来鉴定古董,而是按照素姐给指示去验证几个疑点罢。
很快挑拣出张照片,这张拍这段画面,位于汴梁闹市后排处轩敞瓦房,看样子像是个赌坊,四个赌徒围着张台子在扔骰子。想起王世贞那个故事,拿出放大镜,却发现台上骰子清晰可见,四个赌徒脸部却模糊不清,五官涂污,根本无法分辨口型是张是合。
拿着这张照片端详半天,然后从怀里取出张《清明上河图》印刷品。这是在美术商店买《中国历代名画集》中页,铜版纸印制。这是市面上最通行版本,无论是中学历史课本、美术史学术专著还是旅游图书,都是用这版。该画下面有个标注,注明此画是复制自故宫收藏真本——当然,画面是远不及这套照片清楚。
在这个版本里,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