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以权宜、权术来笼络糊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荒忽之人,羁縻而已。”(41)
因此鸦片战争以来,清朝君臣对付外国人手段,直是“羁縻”,或者说糊弄。
第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丧权辱国,然而道光皇帝认为这个条约并不可怕,他算盘是以此条约“暂事羁縻”,以后时势如果变化,可以随时不作数。不光是皇帝这样想,大臣们也大多是这样计划。比如叶名琛就说“当日准其五口传教,原不过时权宜之计”(42)。
因此,在《南京条约》执行过程中,清z.府并不特别认真。广州市民掀起反入城斗争,地方官当然也坚决支持。不过地方官应对手段不是公开反对,而是“糊弄”。当时两广总督耆英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和英国人谈判时候说,要做通广州市民工作非常难,要给他时间。多长时间呢?两年。为什是两年呢?因为此时耆英已被授为协办大学士,正常话两年后极有可能已经调往京师。正如他谋士所说:“缓以两年,此两年中公早内召,可置身事外矣。”(43)到时候这个麻烦事将由后任处理。
两年之后,认死理英国人再次提出兑现约定,那时两广总督果然已经不是耆英,而是徐广缙,他毫不考虑耆英已经同意在先,而是果断拒绝英国人请求。道光皇帝览奏对徐广缙“爱国”情怀感到非常欣慰。他批示说:“英夷进城之约,在当日本系时羁縻。……前经降旨暂准入城游,亦不过权宜之计。”(44)表示同意徐广缙意见,继续找各种借口,不让英国人入城。
洋人是坏人,所以糊弄洋人就是爱国,在道义上没什不对。
但是洋人似乎不太好糊弄,他们虽然被中国人界定为半人半兽,但智商似乎并不差,而且性格很执拗。后来中国负责办理外交*员曾经抱怨地说:“洋人性多坚执。”(45)老外性格是非常较真儿,爱认死理。进城这个并不是很大事,他们就是不罢休。
1854年,道光皇帝已经去世,坐在皇椅上是年轻皇帝咸丰。英国人又次向当时两广总督叶名琛提出要明确进城时间。叶名琛是近代著名“爱国*员”,更是把“羁縻”方针运用到极致“高手”:对登门要求修约包令,他时而闭户称疾,时而佯称繁忙,避而不见;万不得已见面,则温言宽慰,顾左右而言他,唯独对修约这件要事不置可否。
两年之后1856年,自认为受尽愚弄英国人终于按捺不住,英国炮艇炮轰广州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结束对广州进攻后,英国人又纠集法国人北上天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天津条约》过程,更是充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