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浙大工作时候,曾经遇到个学生。他来找,问是不是该从学校退学。
他刚刚从本校保送博士,到个很不错实验室。可是到这个实验室后,他发现导师平时都忙自己项目,很少给予他指导,但是要求很高。实验室师兄师姐们也不太友善,竞争很激烈。而且毕业也很难,师兄师姐经常有延迟毕业现象。
他觉得压力很大,找个师兄商量,师兄就说你要退学早点退,等到博二博三就更不合算。找父母商量,父母当然是坚决反对。这时候他来问该怎办?
要不要退学,这并不是个容易选择。
如果们从环境角度去思考,不外乎两种选择:要顺从环境。从小就是个听话、循规蹈矩孩子,觉得应该听话。要就反抗环境。既然老板和实验室让不爽,那就应该离开。
候,想并不是经济上得失。但是他们仍然会用经济选择模型来思考。
猜这可能是因为“成为什样人”这样心理选择会比“能挣多少钱”这样经济选择要难些。因为前种选择,意味着更多责任,意味着在不确定状况下,为自负责勇气。
选择真正含义,是要用承担选择后果来体现。
对于成为什样人这样选择,你是没有什人可以依靠。这很容易让人焦虑,所以们才会想从这样选择中逃开,用经济学模型去寻找个确定答案。
可是你要知道,选择就是成就自第步,你就是在用自己选择,把自己塑造成那个想成为自己。除非你是从自发展角度,否则就很难真正理解选择。
或者,要能马上找到个好工作,那应该退学,既然不知道自己要找什工作,那们就先忍着好好读。可是们内心还是很纠结。
无论是顺从环境还是反抗环境,当们这思考时候,们都没有脱离开环境本身。这时候们其实是在假设:
外在环境是决定选择最重要因素。当们把选择权力交给环境时,们就没有在做心理选择。这时候,你很容易被种无力感淹没。
所以有时候,选择需要们回归内心。
对于这个男生来说,该怎做决策呢?
所以,当们在做选择时候,要非常清楚自己究竟是根据什做出选择,是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只有这样,你才知道该选择什。
环境还是自创造?
你可能会问,那选择也要照顾现实啊。如果选择完全不顾现实,那岂不是用幻想来逃避现实吗?
这就是想说选择第二个原则:从自创造角度去思考选择,而不是从环境可能性去思考选择。
让来举个例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