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自满洲);18世纪末期,这买卖达到巅峰,为施肥而进口大豆,多到可供约三百万人食用年。
在日本,种植棉花所需生态救济物来自大海。18世纪和19世纪初期,日本渔业大幅增长,特别是在库页岛海域(为此与正往东扩张俄罗斯发生多起激烈冲突),但渔获大部分不是拿来吃,而是用作肥料,且大部分用在棉田上(中国、日本产量最大粮食作物稻米,只要点肥料就有非常高单位产量)。
而且棉花也是需水量大作物。19世纪初期,种棉花华北小农发现,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大部分水井不得不重挖。如今,华北地区地下水位下降问题已到危机程度。
在这同时,欧洲人使用亚麻、羊毛仍大大多于使用棉花,即使在18世纪中期亦然;17、18世纪许多时期,英格兰国会再通过补助,鼓励亚麻生产(但成效很有限),而未想去提高原棉供应量。但两件彼此相关事,即工业化和人口增长,使亚麻、羊毛这两种纤维生产,差不多无法再继续下去。首先,18世纪诸多发明,使欧洲人得以用机器将棉花纺成纱,将纱织成布,成效惊人:每小时纺纱量,在短短几十年间增长约百倍。用机器将含油而坚韧亚麻纺成纱,较为棘手,欧洲人花更久时间才解决这问题。
欧洲人很快就懂得用机器将羊毛纺成纱织成布(只是纺织品质没棉花好,速度也没棉花快),但羊毛还有别问题。首先,在许多重要市场上,毛织物没有销路,特别是在热带地区(在非洲热带地区,拿布来换取奴隶,在美洲热带地区,奴隶穿布质衣物)。更糟糕是,羊毛生产面临严重生态限制。同样是生产磅纤维,饲养绵羊所需土地远大于种植纤维作物所需土地,而且随着人口增长,根本没有足够土地用于这种单位收益较低产业。事实上,光是欲用羊毛取代1830年英国所进口棉花,就需要超过九百三十万公顷土地,也就是拿全英国农地、牧地来养羊都不够!而且如继续以羊毛取代棉花,这问题只会愈来愈严重,因为英国棉花进口,从1815年至1900年,增长十九倍。
当然,解决之道就是从美洲进口棉花,特别是从美国南部。进口奴隶负责棉田粗活,欧洲乡村则吐出人力,成为工厂工人。棉花对土壤非常挑剔,但在美洲,土地供应似乎几可说是取之不竭。英格兰新纺织厂隆隆作响,预示新经济时代来临,而那些在自家附近生产棉花人,则在和环境退化、土地与水不足这些问题搏斗,还要想办法增加农业劳动力,以使本地纺织机不致停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