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国家遭到纳粹入侵,绝大部分居民们仇恨纳粹程度令人难以想象。这是种“冷”仇恨,只在非常少情况下会导向公开攻击行为。这种仇恨并非时愤怒,而是持久蔑视。只要有可能,入侵者就会被视若无物。名纳粹士兵挤入荷兰拥挤铁路车厢,所有乘客都对他视而不见。他注意到人们对他仇恨,但仍然试图给自己挽回些颜面,他说:“能让稍微有点空间喘口气吗?”没有人理睬他。
相较于理性仇恨,们更关注“基于性格”仇恨。正如弗洛姆所指出那样,们有种持久憎恨意愿。这种仇恨情绪与现实状况几乎没有关系,尽管它可能是生活中长期经受痛苦失望产物。这些挫折融合在起,成种“自由漂浮恨意”——对应着不受控侵略行为。这个人有种模糊,任意被冤屈感,而他想要将其清晰化、极端化。他必须去憎恶些什。仇恨真正根源可能会让他感到迷惑,但人们会制造些方便受害者,编造些借口。犹太人正在密谋反对他,或是政治家们执意要将情况变得更糟。生活中挫折是仇恨最典型对象。
无论是哪种仇恨,都只会在人们价值遭到挑战后出现(第2章)。爱是仇恨前提。只有到段亲密关系被打破后,个体才会对其破坏者产生仇恨。这事实与们在第388页所引用齐美尔论断互相矛盾,他认为在个体获取爱能力之前,首先受自身与环境原始仇恨关系支配。这是个严重错误观点。
在个人生命开始时候,支配他是与母亲依赖和从属关系。几乎没有破坏性本能迹象。出生后,在哺乳、休息、玩耍时,孩子对环境依恋仍然占主导地位。发育早期产生社交微笑就象征着他对人们满意。对于他整个环境,婴儿是积极,接近几乎每种刺激,每种人。充满渴望外向性,和正面社会关系,都在他生活中留下标志性印记。
当受到威胁与挫折时,最初亲密倾向就会被警觉与防御所取代。伊恩·斯蒂伊这样形象地对其做描绘:“地球上本没有仇恨,但人们因爱生恨;地狱中本没有愤怒,只有个受嘲弄婴儿。”15因此,仇恨起源是次要、偶然,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相对较晚。其原因永远是受挫折从属性欲望,及其伴有,对个人自尊或价值羞辱。
也许在整个人际关系领域,最令人困惑问题是这个:为什们与他人关联中,只有相对极少部分符合和满足们依恋需求?为什人们在心底都渴望爱和关怀,但忠诚和爱意却仍然如此稀少和有限?
这些问题似乎能在三个方向上找到答案。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